上甘岭战役唯一活着走下来的新兵叫胡修道,他独自守着阵地,没水没食物,却击退敌人4
上甘岭战役唯一活着走下来的新兵叫胡修道,他独自守着阵地,没水没食物,却击退敌人41次进攻,歼灭280人,美军怕他,称他是生死判官。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硬的一仗之一。谁打过都知道,那个地方没多少树,阵地像块“骨头架子”,美军天天狂轰滥炸,飞机、火炮、燃烧弹轮番上。志愿军天天啃干粮、钻地堡,有时候水都送不上来,靠舔石头缝的冰碴子解渴。那个阶段,能活着下阵地,就算命大。就在这么个天翻地覆的地方,有个名叫胡修道的新兵,他的那场仗,打出了志愿军单兵作战纪录,至今没人破。他不是军官,也不是特种兵,只是个四川小伙子,个头不高,不起眼,来部队时间不长,头回上战场。人们说他是“孤胆英雄”,可他自己后来回忆,说得最多的是:“那天,我没得选。”胡修道原本跟着连队在后方修路,抗包、挖掘机位,一年多下来,练出一身结实骨架。上甘岭打响后,他被临时调上前线,和班长李锋、战士滕土生一块守在597.9高地的3号阵地。当时那个地方前有9号、右靠10号,三点互成掎角。敌人看中了这一点,天天围着这几块阵地打。说句实话,敌人火力比咱强太多,光是炮弹一天能砸上千发。第一次交火的时候,胡修道蹲在石头后边,死死抓着爆破筒。他没见过真正的交火,脑子嗡嗡响,满手是汗,耳朵都震聋了。李锋趴在他边上,压着声音说:“别慌,等敌人靠近点儿再动手。”他就像个紧绷的弹簧,等着敌人爬到四五十米的地方,一口气把爆破筒、手榴弹全扔出去。头几波打下来,他反倒冷静了。李锋教他用“包饺子”战术,把敌人赶到一块,集中火力清理。他们两人守一个小阵地,活像地雷阵中的针。敌人来一波被打退,又来一波接着上。连着十几次,都没占到便宜。过了中午,李锋被临时调去增援9号阵地,临走前跟胡修道交代:“你要是一个人留下,也得顶住。”那时候胡修道也知道,自个儿这仗是跑不了了。那一天,他和滕土生坚持到下午,身上灰一层、血一层,补给根本送不上来。他脑袋昏昏沉沉,心里却越发坚定——阵地要是丢了,后方部队就得被压下来。敌人的动作也变了。他们开始侧打10号阵地,看出3号咬不动,想从侧翼迂回。他看到10号那边快守不住,跟滕土生一商量,撂下一句话:“我去那边挡一挡。”说完就冲了出去,边跑边提着爆破筒和手雷,心里只想着一点:能多守一分钟是一分钟。刚冲到半山腰,一波敌人的火力压了下来。他们钻进弹坑,再一跳出来就跟敌人撞个正着。近距离打得手忙脚乱,胡修道猛地把手雷甩出去,炸了敌人,也把自己震得眼前发黑。等他回过神来,滕土生已经下山报信去了,自己还趴在阵地上。那时候他一个人守着10号阵地,敌人排着三角阵轮番冲上来。他没时间多想,只是机械地换弹、投掷、压火。石头堆里、土堆后、断裂的尸体旁,全是他藏身换位的地方。他甚至拿起战友遗落的轻机枪,靠手感调整枪栓角度,把敌人一波波拦在阵地前沿。守了一阵子,增援部队赶上来,胡修道又原路跑回3号阵地。那时阵地上只剩他一人。滕土生负伤下阵了,班长也没回来,整块阵地静悄悄的。他清点了能用的弹药,把战友们的帽子分头摆好,装出“阵地还有人”的假象。那会儿,连步枪都打不响了,枪管卡住了,土太厚。他就拿牙咬开手榴弹拉弦,一颗颗扔出去。美军看出这仨阵地靠得太近,便调集两个营同时进攻。飞机从天上轰,汽油弹从云里掉下来,火炮成排地砸下来。阵地像被点着了似的,一层接一层的爆炸。他不断地换位,不断地扔弹,每次投掷都像是最后一次。他说当时最怕的不是死,而是敌人真上来了,阵地守不住,那这命就白搭了。最后实在没力了,他把仅剩一盘子弹装进机枪,单膝跪地,硬撑到连部的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响起来。炮弹像下雨一样砸进敌群,把山头劈成一片火海。三名支援的战士跑上来时,他浑身黑漆漆的,衣服早被炸碎,脸上看不出五官,只剩一口气。他笑着说:“阵地……还在。”那一仗,他击退了敌人41次进攻,单日歼敌280余人,创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单兵作战的最高纪录。战后被评为“一级战斗英雄”,还得了朝鲜颁发的“金星奖章”和“一级国旗勋章”。这些荣誉挂在档案里,他却很少提及。回国后转调地方工作,当过军区副参谋长,生活得也算低调。哪怕子女长大,都没从他口里听过这段历史。胡修道不是神话。他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战士里的一员,是一名新兵,是个普通人。他的伟大,不在于他一个人干掉多少敌人,而在于他在最危急的时候没退半步。他不是主动要当“孤胆英雄”,是阵地上没人了,他必须守。他没想过要创造记录,他只是咬牙活下去,咬牙把阵地留给下一拨人。他的故事今天听起来很燃,但在那个时候,每一秒都是血和命撑起来的。现在再说“生死判官”这四个字,不如说那是敌人对中国战士的恐惧凝成的符号。真正的胡修道,从来没讲过“我是英雄”。